专家视点

  • 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基本完整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创建到诞生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上海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地标和最鲜明的底色,也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锻造了伟大建党精神。目前,全市已整理公布的红色文化遗产点达1020处,其中保存完好的有440处。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红色精神阐释红色文化遗产这一命题带有明显的事件指向、时间指向与意义指向,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与特定事件相关,蕴含特殊意义的一类遗产。红色文化遗产包含了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的与特定意义相关的遗产,即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走向新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遗留的物质及非物质遗存,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历史见证物。因此,红色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是其意义明确、内涵丰富。不同于长城、故宫等建筑本体,红色文化遗产往往在建筑本体上的特色并不突出,其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的内涵。充分的内涵与价值阐释,正是红色文化遗产得以更好保护传承的前提。连点成片发挥合力,
  • 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它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也规约着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设置原则和组织办法。历史如潮,大道如砥。2022年是我们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年份,又恰值“壬戌学制”颁行100周年。“壬戌学制”是中国近现代学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其“六三三”的学段设置,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中国教育。于此特殊时间节点回望这一学制的变革演进历程,挖掘“壬戌学制”屹立百年的根由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吸收改革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学制现代化改革,多措并举夯实教育现代化制度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载着教育救国梦想的近代学制探索“壬戌学制”并非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在经历1904年“癸卯学制”的首开先河以及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的承上启下后,1922年确立了影响深远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 年 11月1日实施。该学制正式确立了“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把解决好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作为首要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个人奋斗目标与祖国命运、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到事业追求中。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把习近平
  •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刊特邀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学习时参考。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耿步健 刘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内涵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彼此依赖及“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既要寻求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竭力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换句话说,要寻求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关键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打印推荐内容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党和政府喉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使命,在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把牢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关键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作者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党和政府喉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使命,在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把牢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首先要明确播音员主持人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么说话?1952年12月2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播音员不是传声筒”,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
  • 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中央门街道文化站、工人新村书画协会举办主题书画展,用一幅幅精品佳作描绘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通讯员 张世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可见,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和党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也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从而保持踔厉奋发、敢于斗争的精气神。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经过百余年奋斗岁月的洗礼,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篇章。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凭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时代“朝气”,不卑不亢、独立自主的历史“底气”,开拓进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新“锐气”,不仅冲破了历史黑暗的夜空,而且划出了时代最闪耀的光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来源,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无与伦比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公有制为主体并重视公有制下的产权激励和企业家注意力发挥,发挥蕴藏在广大人民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的兼容促进单世代效率和跨世代效率的经济增长之路。原文 :《解放“人”:中国共产党百年蕴含的经济理论贡献》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孙泽生图片 |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在“依靠人民”的奋斗过程中解放“人”,发挥蕴藏在人民群众中、作为要素存在但又活生生的“人”所特有的创造性伟力,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蕴含经济理论贡献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问题的百年诘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1920年,经济学界进行了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可行的长期经济学大辩论,辩场上的代表人物是持否定观点的经济学家米塞斯和持肯定观点的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但是,场下经历的事实是多国先后尝试并遭遇重大挫折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任何经济增长都来源于“人”对各种要素的有效率使用。中
  • 从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到21世纪初期转型和撤并,历经百余年的中师教育为我国教师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崭新局面,但是中师教育的鲜明特点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注重校园师范文化的营造。社会文化会影响教师专业的价值性,师范文化会影响着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而中小学的校园文化会影响着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性。中师教育保持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师学校十分注重师范文化的营造。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课程教学到学校活动,都围绕着中师生师范气质养成而设计。中师学校有着严格的校规校纪,其目的在于能从仪态仪表、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培养中师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布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标语警句,以及教育格言和教育家肖像;学校组织的活动也几乎都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普通话朗读、三笔字书法、演讲和模拟上课等比赛几乎成了各校的常态化竞赛;中师各课程的授课教师也能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建立与延续。在师范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下,中师生树立以师范技能的提升为荣,以成为一位好老师为傲的价值观,并时